原來老子這樣說

作者:傅佩榮

出版社:九歌出版社

出版日:2010年12月

個人評比:★★★★☆


  老子,或說道德經,在國中時,課本都有介紹過,但在我腦海裡,只知道道家學派中的莊子喜歡用寓言故事來闡述一些思想,對於道家到底在講什麼,幾乎是說不出個所以然。

  偶然在賣場看到這本書,拿起來翻了幾頁,感覺似乎如同書名一番,會有「原來…」的感覺。傅教授非針對「老子」一章一章的去解說,而是先點出一個主題,再說明在老子的哪一章有提到,這種方式似乎讓人更容易投入到作者所描述的文字世界裡。

  花了兩、三個月才將此書看完。老子思維之艱深,透過傅教授的釋譯,終於得以對老莊思想一探究竟。一旦了解一種思維,換個角度去思考,常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因此獲益良多。

 

【節錄】

道家的特色是從「道」的角度來看待宇宙人生。「道」是整體,以整體來看,人世間的各種遭遇,無論是自然災害,還是個人患難,都不應該執著。人生的痛苦就源於「我執」,認為我一定要勝過別人,我一定要達成某種目標,或者我一定不要碰到什麼困難。盡量順其自然地生活,不要太在意身體的享受,不要以自我為中心,老子以為,人應該盡量多關懷他人,民胞物與。這時候,你的心胸開闊,痛苦和煩惱自然減少

 

「不自是」,不要總認為自己是對的,老認為自己對,就不能彰顯出真實的情況。

 

看任何東西的時候,不要說這個貴,那個賤 ;這個如何,那個如何;從萬物本身來看,它都值得你欣賞。了不了解比喜不喜歡更重要,你連真像都沒弄清楚,就說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,只是主觀的一廂情願而已。

 

心裡常常在想怎麼樣更好,怎麼樣更有效,心思常常動盪不安,這樣一來,就不可能悟「道」了。道家悟「道」是要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,像水面一樣可以照見萬物,覺悟真實。

 

許多人一輩子都陷於慾望的追逐之中,但得到之後會快樂嗎?不一定。例如我們經常有一些執著,看到好東西就想據為己有,得到之後卻棄之如敝屣,毫不在乎;隔一段時間又會出現更想要的東西,心態一直處於變化之中,飽受不安定之苦。反之,如果能與根源結合的話,世界上就沒有什麼東西是非要不可的了,世間的一切容華富貴好像《莊子‧寓言》裡提及的「如觀雀、蚊虻相過乎前也」,看著鳥雀、蚊子從眼前飛過,根本不放在心上。

 

例如愛心,人愈關懷別人,他的愛心愈豐富,助人的能量也愈大。這個能量不是從外面得來的,而是從內在開發出來的。相反的,如果從來不關心別人,愛心就根本沒有能力湧現出來,當他看到別人有困難時,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忙。

 

現在擁有的事物,以前可能沒有,將來也可能消失;有多就有少、有得就有失,有來就有去。所以,要讓萬物不斷運作、活動,不必想要積存什麼。

 

天之道,是損有餘而補不足,要保持自然生態的平衡。春下秋冬是最明顯的例子……一旦進入人的世界,用人的標準來衡量,一切都走樣了,到最後變成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,人間多數的困擾都是人類自己造成的。

 

人的生命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在你活著的時候,好好珍惜機會,開發智慧的潛能,覺悟到什麼是「道」,覺悟到我的生命不是白白來這一遭,而是有一個根源和基礎,應該設法跟「道」結合。「與道合一」之後,我們的生命就像億滴水融進了大海,永遠不會乾涸。

 

龔自珍說:「落紅不是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。」一朵花枯萎之後化作春泥,保護下一朵花…

 

曲則全,枉則直,窪則盈,敝則新,少則多,多則惑。……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

 

Leave a Comment

Please note: Comment moderation is enabled and may delay your comment. There is no need to resubmit your comment.